自然,对于一部书的写作意图,读者不光是看作者怎么去说,也不全看批书人是如何去批,而是应该相信自己的心灵所感受到的。我们读《红楼梦》,明显地发现作者一开首,就定下了一个极其沉痛而忧愤的总基调,既有对自己半生潦倒的感伤,又有对难以报答祖恩师德的惆怅,还有对不如裙钗的愧悔,但更重要的,则是对家族命运无法挽回的悲叹,对鲜活生命无端逝去的悼念,对黑暗社会腐朽政治的忧愤和谴责。具体来说,小说围绕着贾氏家族由盛转衰的过程,展开了一系列与社会政治直接关联的大事件,包括薛蟠命案、秦可卿丧礼、贵妃省亲、王熙凤操纵诉讼、贾赦谋害石呆子、贾府被抄家等,在这些事件中渗透着十分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容。这样重大而敏感的题材,这样沉重而复杂的话题,要靠“使闺阁昭传”“大旨谈情”来包含和承载,显然是不可能做到的。因此,随着故事的延伸和情节的展开,也随着读者的体味和思考不断加深,整部书给我们最突出的感受,并非只是闺阁里的闲情逸致,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,而是几乎所有人命运的沉浮变幻,甚至是一桩桩血淋淋的命案。我们和作者一样领受到的,是短暂欢乐之后的巨大惨痛,是被悲凉之雾笼罩的漫漫长夜,是一种梦醒之后让人无路可走的痛苦和无奈。想想看,如果《红楼梦》确实只是一部描写风花雪月的流行小说,确实不存在伤时骂世、指斥朝政的问题,作者和批书者还犯得着战战兢兢将该书藏着掖着,只能在一个十分狭小的圈子里有限地公开,而使其有三十年左右的时间以抄本的形式,尴尬地存在吗?这种极不正常的处理方式,本身就说明了其内容的高度敏感性。
相关影视:日历女孩在线观看8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