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改革创新是时代进步对于教育事业提出的必要要求
教育事业既担负着传承人类文明的重任,又要为未来培养新一代的公民。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效果都具有滞后性,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。正是由于教育工作内容与教育效果的滞后性,教育体系本身也具有某种程度上的“保守性”——比起其他社会领域的变化来说,教育体系本身的变化是比较缓慢的,从教育观念到教育体制,从课程设置到教学方法,从评价方式到管理模式,经常性地与其他社会领域的变革发展不协调,甚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适应。在一个社会变化比较缓慢的时代,这种教育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之间的不协调、不适应不太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,甚至可能为人们所忽视;但是在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,这种不协调、不适应是显得尤其明显,教育系统容易受到社会的广泛批评和责备。由此而来,社会上要求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呼声也就越来越高;从教育系统内部来说,教育改革创新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改革创新是时代进步对于教育事业提出的必然要求。
20世纪80年代中期,我国之所以要开展教育体制的改革,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教育体制存在着与经济体制、科技体制不相适应的地方,存在着与现代化建设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。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改变教育体制对于经济体制、科技体制和整个现代化建设的不适应性,激活整个教育体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、主动性和创造性,多出人才,出好人才。1993年《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》的颁布,主要是基于1992年党的“十四大”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,为了建立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教育体系。1999年,《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》则主要是为了应对20世纪90年代中叶以来知识经济的挑战以及由此而来的科技竞争、综合国力竞争的挑战,提高国民素质。进入21世纪,世界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和全面的变化,科学技术继续日新月异,深刻地改变着自然、社会和人类的内心世界;人才竞争更加激烈,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争夺更加白热化;国际金融危机尚未结束,凸显了以个人主义、功利主义和消费主义为基础的美式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危机;我国经济建设、政治建设、文化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,工业化、信息化、城镇化、市场化、国际化深入发展,生产方式、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;现代化面临的人口、资源、环境和道德压力日益巨大,调整经济结构、转变发展方式、促进社会公平、保持社会稳定、团结和进步的任务更加迫切。所有这一切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,都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创新,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,增强整个教育体系的适应性,继续提高国民素质,培养大量的高素质创新人才,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,加快教育强国、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力度,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