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、无产阶级新道德的孕育
五四时期孕育起来的无产阶级道德观,具有以下两个理论前提:
首先,认定道德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,它的存废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。李大钊撰文指出,按照马克思主义原理,物质的经济的构造是一个社会的基础,而一切精神的构造都是上层建筑,“物质既常有变动,精神的构造也就随着变动。所以思想、主义、哲学、宗教、道德、法制等不能限制经济变化物质变化,而物质和经济可以决定思想、主义、哲学、宗教、道德法制等”[26]。比如,过去封建道德在中国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,是因为封建经济的强大,而中国进入近代以来,由于外国经济势力的侵入,封建经济的基础在根本上动摇了,封建道德的地位也必然随之变动,“跟着崩颓粉碎”。
这种新的道德观,使一些人认识到,道德的改造要同社会制度的改造结合起来,“人的改造,当先改造社会制度,社会制度改造好了,个人的道德也会变好了……现在一般人斤斤于道德问题,却不晓得打破恶社会制度、建设良好社会制度是直接痛快的解决办法,舍本逐末,无怪道德问题无法解决了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