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三)民间绘画
晚清时期的民间绘画,与清代前期和中期一样,在各个方面仍极为活跃,并保持着特有的生命力。其表现范围依旧相当宽泛。其内容不仅包括了寺庙壁画、卷轴写像、年画,而且还涉及彩灯、扇面、花伞、礼花、鞋花、鼻烟内画壶、纸扎冥屋画等。民间绘画在社会上虽大受欢迎,但历代均被文人士大夫阶层所轻视。只是到了清末,才出现了互相影响和补充的新迹象。有的文人画家,起初就是由民间艺术孕育成长起来的,也有的是在成熟过程中,从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的。如任伯年之父就是当时有名的民间艺人。因此,任伯年的艺术与民间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另一方面,清末民间绘画也出现了糅合文人画风的迹象,甚至有民间艺人在其开办的“画店”和“作铺”中,也布置一些文人画的作品,以期提高民间绘画的文化品位。但是,由于经济、文化修养和审美等方面的原因,决定了民间绘画的根仍在民间。清末时期的民间绘画,还有一个较为突出的特征。即在表现技法方面,有的也吸收了西洋绘画的某些表现技巧。如远近透视法和明暗层次变化技巧等,从而有力地增加了民间绘画的表现力。在清末众多的民间绘画形式中,较有影响的当属寺庙壁画、卷轴写像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