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,中华文明曾经是世界文明最重要的类型。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,特别是纺织、造船、制瓷、造纸、印刷、火药、建筑等行业上的成就,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,令世界各国望尘莫及。因农耕文明创造的持久且灿烂的传统文化,维系了中国社会长期的基本稳定。
那么,农耕文明对于中国人和中国传统文化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?具体可体现在:
农耕文明容易产生循环和恒久不变的保守意识。农业活动,是简单重复、稳固又闲适的生活方式,数千年以来,中华文化中,充斥着对自然、人事的或循环或恒久的诠释,如“天下大势,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”,说的是政治生活中周期性的兴衰更迭、治乱合分;如中国文化以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喻指所谓自然基本元素的相生相克,永不停息。
不难理解,年复一年简单的农业劳动再生产,人们很容易产生恒久不变的意识,因为农业的生产方式所体现的主要特征就是忍耐的、静止的。所以在中华主体文化中,“天不变,道亦不变”几乎成为定律。而从遥远的《易经》时代,流传下来的微弱的“变易”观念,也被笼罩在恒久的“不变”当中,所以,人们最后的原则是:凡人凡事都“万变不离其宗。”
农耕文明容易营造稳固和执着的本位文化意识。这就决定了中华文化尽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多次遭遇外来文化,但核心内涵却始终屹立不变。这样的“文化交流”态度,很难实现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真正深入的相互融合,更多的情况是外来文化被曲解、被消解,最后生成的依然是“以中华本位文化为中心”的文化景观。事物如不发展,则往往走向衰退。中华文化的亘古不变,难以完成自我提升,与此不无关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