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道家学派的鼻祖、创始人,老子是道家哲学(含黄老哲学、道教哲学)之父,是毫无疑义的。老子的道是宇宙万物化生之本原,是自然之本体,也是自然最一般的规律。总之,是本原、本体、规律三者的统一。老子的道是自然的本原本体,也是社会的本体和人的本性,是天人合一。
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哲学。他在深化老子道本体论的同时,尝试把本原同本体分开,提出“通天下一气”的命题,以气作为天地万物的本原。同时,庄子又以老子的“心善渊”为出发点,提出了心斋说,在中国哲学史上构建了最早的心性学说。
儒家始祖孔子不仅曾问礼于老子,而且曾向老子问天道。他不仅认同了老子的“无为而治”之说,而且受老子的道—德—仁—义—礼的历史演化观和绝礼复归于自然之道的超越思维的启发,超越周礼,志于道,据于德,依于仁,以本体之仁改造周礼,构建了儒家人生哲学。儒家哲学经典《易传》,以老子的自然化生论和天地人合一思想为基础,构建了伦理本体论哲学。道家的本然之性说给孟子人性论提供了一个逻辑起点,使之把人的伦理社会性自然化。《大学》的顺人之性的教育原则显然不是源于周礼,而是源于老子的道法自然。《中庸》对中、和的本体诠释,也是根于老子的中、和概念。荀子的礼学更是建立在老子的天道自然、人性自然之说的基础之上。东汉王充沿着荀子开辟的援老子自然主义以释儒的道路,继续用黄老学立论,疾虚妄,批判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和谶纬神学。魏正始玄学家王弼又远绍荀子近承王充,坚持老子的自然主义道本体论,为儒家名教提供了更具灵性的理性主义精神,不仅挽救了儒学,而且为儒家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奠定了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