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词似乎全是作者的内心独语:语言朴质无华,温而不躁;描写淡雅清新,生动形象;情感委婉曲折,盈而不溢。心上人知之,定当会心动不已的!
八六子
秦观
倚危亭[1],恨如芳草,凄凄刬尽还生[2]。念柳外青骢别后,水边红袂分时[3],怆然暗惊[4]。 无端天与娉婷[5]。夜月一帘幽梦,春风十里柔情。怎奈向、欢娱渐随流水,素弦声断,翠消香减;那堪片片飞花弄晚,蒙蒙残雨笼晴。正销凝[6],黄鹂又啼数声。
[注释]
[1]危:高。
[2]刬(chàn):同“铲”,一种铁制工具,多用于农田除草。
[3]袂(mèi):衣袖。红袂在这里代指女子。
[4]怆然:悲伤的样子。
[5]无端:无故。娉婷:指女子体态优美。
[6]销凝:凝神沉思。
[点评]
将“愁”或“恨”喻为“柳”或“草”,是中国古代诗词中非常普遍的一种艺术手法。而李煜在《清平乐》中写出“离恨恰如春草,更行更远还生”的名句之后,这种意象更是千变万化,层出不穷。
起句“倚危亭”三字,首先如特写镜头般推出主人公所在的具体地点,写出自己居高临下的所见所感:“恨如芳草,凄凄刬尽还生。”作者登高念远,原本需要开阔胸襟,以安抚自己伤感的灵魂。然而,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芳草,反倒更引起他不尽的愁思:“念柳外青骢别后,水边红袂分时,怆然暗惊。”“念”字之后的内容,是作者心中最清晰、最难忘的记忆片段,因而给读者的印象也最深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