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子星拿出手机,放出平安干预前的视频。
主任看了会儿视频,难以置信地看向平安,只觉不可思议。
徐子星说:“所以我们认为这就是将三岁确诊提前到一岁的意义。”
她告诉主任平安五个月大时,就开始出现的一些症状,比如对养育者没有依恋情绪,不应名不追视等等。
主任神色凝重地听完,叹气道:“但现在的标准还是卡在三岁,就算我们真的能看出一个几个月大的孩子有孤独症倾向,我们也不好下诊断,因为会惹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。”
卡三岁,几乎能百分之百确诊。
提前至一岁,甚至是几个月,误诊率会提高。
一旦确诊孤独症,意味着家长必须花费大量金钱去为孩子进行干预,有些孩子几个月大的时候有自闭倾向,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,有摘帽的可能。
摘帽后,家长往往会觉得是医院误诊,危言耸听。把干预后的成果当成孩子原本就是正常的,以此来推测当初医生的误诊。甚至还会极端地认为医院跟机构相勾结,通过误诊,让父母把孩子送去机构,花费大量不必要的金钱。
这种时候,就会出现医疗纠纷。
所以医生往往不愿冒这个险,指南卡几岁,就在几岁下诊断。
这些徐子星都明白,也清楚要推进孤独症的早筛工作,单单靠社区跟主任的努力是不够的。但来这一趟也有收获,主任答应每周六再派一位儿保医生去社区全天候坐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