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末清初,是理学发展的最后一个时期,即自我批判时期。当时,出现了很多重要思想家,他们既学习理学,又对其进行批判。如:黄宗羲完成了《明儒学案》、《宋元学案》等著作,对理学作了总结;王夫之提出了系统的唯物主义理论,在理气论、人性论、认识论、知行观等方面突破了理学的局限,达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高峰。
而顾炎武择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。他认为学习、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,应以研究实际问题为急务,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应予以批判。他将天下、邦国、生民之事都作为“当世之务”的具体内容,提倡勇于任事、独立思考、努力创新的精神,以完成儒家“以天下为己任”为使命。
到了晚清,由于西方国家的军事侵略和文化政治思想的传入,康有为等人纷纷响应“经世致用”的号召,试图在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融中找到一条民族自强的道路。
日知录(节选)
顾炎武
有亡国,有亡天下。亡国与亡天下奚辨[1],曰:易姓改号谓之亡国,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,人将相食,谓之亡天下。
……自正始[2]以来,而大义之不明遍于天下。如山涛者既为邪说之魁,遂使嵇绍之贤且犯天下之不韪而不顾。夫邪正之说,不容两立,使谓绍为忠,则必谓王裒为不忠而后可也。何怪[3]其相率臣于刘聪、石勒,观其故主青衣行酒[4]而不以动其心者乎?是故知保天下,然后知保其国。保国者,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;保天下者,匹夫[5]之贱,与有责焉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