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代兵马俑在造型和气势上不如秦俑。据咸阳杨家湾和徐州狮子山发掘的大批兵马陶俑看,汉俑体形较小,骑兵俑高的只有68厘米,立俑高42—48厘米,跪坐俑高25—28厘米,手中所持也不是秦俑所持的真正实用兵器,而是象征性武器。但这些陶俑单纯洗练,神态威严,面相饱满,仍不乏健壮劲强的特征。也堪称陶塑艺术中的佳作。
骑兵战马俑(秦)1974年陕西临潼秦始皇岳马俑坑出土
汉代伎乐俑最具艺术性。早期汉俑多模仿战国时期木俑形象,身躯扁平,拱手直立,下部衣裙作喇叭形,并施以彩绘,造型较单纯。后期汉俑制作水平提高,由模制发展为捏塑,形体更为灵巧,面部表情生动,诞生了一大批高水平的作品。如济南无影山出土的乐舞杂技俑,在一个长不到一米,宽不到半米的陶盘上塑有22个乐舞、杂技、宴饮俑,这22个彩绘陶俑中,有长袖而舞的女伎20人,有作反躬倒立等杂技者5人,吹竽、弹瑟等奏乐者7人,其余为宴饮观赏者。这组陶俑布局井然有序,人物主次分明。作者还使用了有静有动的对比手法,以观赏者的静态来烘托演出活动的动态,使人感到表演者更加生动活泼、优美多姿。其不足之处是人物表情缺少变化,稍嫌呆滞。与这种面部表情呆滞的陶俑不同,在四川出土的几件击鼓说书俑,生动活泼,神采飞扬,有极高的艺术价值。如1957年出土于成都天回山的蹲式说书俑,说书人坐在那里,左手抱鼓,右手举棰,袒露上身,两脚赤裸,其一上跷,伸头拱背,眉飞色舞,侃侃而谈,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。四川出土的这些说唱俑,在造型上常运用夸张手法,头大身小,突出人物的面部表情。姿态动作变化多端,富有动势,灵活自然,力图使人物最动人的瞬间凝固在雕像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