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寿在扬善的同时,也不隐蔽历史人物的过失。他高度赞扬诸葛亮的才能,大叙其功业,却又不讳言其过:误用马谡,导致街亭之败;连年用兵,“屡耀其武”。这些评价都是十分客观的。在当时极困难的条件下,陈寿能把历史的真相记载下来,实属不易,这正是“良史之才”的表现。
二、范晔之死
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(445年),《后汉书》的作者范晔忽坐“谋反”罪,与其三子一弟同日被杀,英年48岁。
范晔死后40余年,沈约奉诏撰《宋书》,在《范晔传》、《徐湛之传》中详载此事。事情的起因是员外散骑侍郎孔熙先等人谋立彭城王刘义康为帝,刘义康的另一党羽徐湛之趁机向宋文帝告密,范晔受到牵连,惨遭杀害。“谋反”罪一向被封建统治者视若洪水猛兽的十恶不赦之罪,故沈约撰《宋书》时,便不遗余力地对范晔大张挞伐,诬其为“不忠”的“贼帅”,甚至将范晔平时如何虐待母亲、弟子、叔父,临刑时,母妻如何对他击打斥骂,范晔又如何对妓妾悲涕流涟等情景,写得绘声绘色、活灵活现。显然,沈约的这些话是别有用心的,史家向来不屑一顾,无损于对范晔的评价。问题在于,范晔是否确有“谋反”罪?其根本死因何在?于是,围绕范晔之死的问题,便生出许多是非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