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隋书》史论分析了隋朝末年由于劳役、兵役过重,造成了生产力的巨大破坏,以致出现了“……比屋良家之子,多赴于边陲,分离哭泣之声,连响于州县。老弱耕稼,不足以救饥馁,妇工纺绩,不足以赡资装”的悲惨局面,加之“租赋之外,一切征敛,趣以周备,不顾元元,吏因割剥,盗其太半”,终于弄得全国各地“盗贼充斥”,故而“隋氏之亡,亦由于此”。于是《隋书》史论总结出这样的历史经验:“富而教之,仁义以之兴,贫而为盗,刑罚不能止。”[166]这些议论,从历史观点来看,是比较明确地认识到社会生产的发展与破坏,对于政权的兴盛和衰亡有着直接的关系,是应当肯定的。唐初统治集团比较注重发展生产、稳定统治秩序,其思想基础,就在于此。
第三,是关于治国方略的认识。这个时期史学家在这方面的撰述,以吴兢(670—749)的《贞观政要》最为突出。
《贞观政要》不是一部普通的历史书,而是一部按照专题写成的政治史,它记述了唐太宗贞观年间的政治和历史。